哮病的辨证分型见表3-3。
#m011
症状喉中哮鸣,气粗息涌,胸高胁胀,呛咳阵作,发热、面赤、口渴欲饮,咳黄稠痰,舌红苔黄,脉滑数。
2.治法清热宣肺,化痰定喘。
3.代表方剂定喘汤。
评分要点:
(一)中医辨证依据与病因病机分析
1.中医辨证依据痰热壅肺,肺失清肃,肺气上逆故见呼吸气粗息涌,喉中痰鸣如吼;邪热炼液成痰,痰热胶结故痰黄,黏浊稠厚,咳吐不利;痰热郁蒸则胸闷,面赤,口苦,不恶寒;舌质红,苔黄腻,脉滑数均为痰热内盛之象。
2.病因病机分析痰热壅肺,肺失清肃,肺气上逆。
(二)中医鉴别诊断
哮病应与喘证相鉴别,两者都有呼吸急促、困难的表现。哮以声响言,喉中哮鸣有声,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疾病;喘指气息言,为呼吸气促困难,是多种肺系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。哮必兼喘,但喘未必兼哮。本病还应与支饮相鉴别。
(三)初步诊断
中医诊断哮病(热哮)。
(四)中医治疗
1.治法清热宣肺,化痰定喘。
2.选方定喘汤。
3.药物组成、剂量及煎服法
麻黄l5g,桑白皮l0g,黄芩l0g,杏仁8g,半夏l0g,款冬花l0g,紫苏子l0g,白果10g,甘草6g。3剂,水煎服,日1剂,分2次服用。
(一)诊断要点
1.本病以喘促气短,呼吸困难,甚至张口抬肩,鼻翼扇动,不能平卧,口唇发绀为特征。
2.既往多有慢性咳嗽、哮病、肺痨、心悸等病史,每遇外感及劳累而诱发。
(二)鉴别诊断
1.喘证与气短两者同为呼吸异常,喘证呼吸困难,张口抬肩,实证气粗声高,虚证气弱声低;短气亦即少气,主要表现呼吸浅促,或短气不足以息,似喘而无声,亦不张口抬肩,但气短进一步加重,亦可呈虚喘表现。
2.喘证与哮病见哮病章。
喘证的辨证分型见表3—4。
#m012
在喘证发作过程中,如果出现喘逆甚剧,张口抬肩,鼻扇气促,端坐不能平卧,或喉中痰鸣,心慌心悸,烦躁不安,面青唇紫,汗出如珠,四肢厥冷,脉浮大无根或见歇止,则为肺气欲竭,心肾阳虚的喘脱危象。
请简要回答何谓喘证。喘证是由于感受外邪,痰浊内蕴,情志失调而致肺气上逆,失于宣降或久病气虚,。肾失摄纳,以呼吸困难,甚则张口抬肩,鼻翼扇动,不能平卧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证。本病相当于西医的喘息性支气管炎、肺部感染、肺气肿、心源性哮喘等可见喘息症状者。
病历摘要:患者,男,63岁,农民。患者有慢性支气管炎、肺气肿l6年,近3年每年冬季复发,每次发作时喘促气急,端坐呼吸,不能平卧。2天前,喘息症状加重,端坐呼吸,不能平卧,张口抬肩,大汗出,心悸,烦躁不安,肢冷。舌淡黯,脉浮。(一)中医辨病辨证依据
患者喘促气急,端坐呼吸,不能平卧,属于中医“喘证”范畴。患者年老久病,肺气虚弱,肾不纳气,故喘促气急,端坐呼吸;肾虚不能蒸化水液,水饮内停,故双下肢水肿;水气上冲凌心则心悸,烦躁不安;心肾阳气欲脱故肢冷;舌淡黯,脉浮均为肺肾虚极,阳气外脱之象。
(二)初步诊断
1.西医诊断①慢性支气管炎;②肺源性心脏病。
2.中医诊断喘证(正虚喘脱)。
(三)中医治疗
1.治法扶阳固脱,镇摄肾气。
2.方药参附汤送服黑锡丹,配合蛤蚧粉。
3.药物组成、剂量及煎服法
人参l0g,炮附子6g,炙黄芪20g,炙甘草l0g,山茱萸l0g,冬虫夏草6g,五味子l0g,蛤蚧1g,生龙牡各30g。3剂,水煎服,日1剂,分2次服用。
(一)诊断要点
1.有与肺痨患者的长期密切接触史。
2.以咳嗽、咯血、潮热、盗汗及形体明显消瘦为主要临床表现。
3.初期患者仅感疲劳乏力、干咳、食欲不振,形体逐渐消瘦。
(二)鉴别诊断
1.肺痨与虚劳肺痨是因为感染“痨虫”而导致的具有传染特点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疾患,病位主要在肺,有其发生发展及传变规律。虚劳是多种慢性疾病虚损证候的总称。病缘内伤亏损,五脏并重,以肾为主。肺痨的病理主为阴虚,虚劳则阴阳并虚。
2.肺痨与肺痿两者病位均在肺,但肺痿是由肺部多种慢性疾患后期转归而成.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症,如肺痈、肺痨、久嗽等导致肺叶痿弱不用,俱可成痿。肺痨后期可以转成肺痿,出现干咳、咳吐涎沫等症者,即已转属肺痿之候。
肺痨的辨证分型见表3—5。
#m013